新闻中心
一、「xx 分钟看电影」的时代落幕:版权保护风暴席卷短视频平台
近期,短视频领域掀起了一阵版权保护的狂潮,不仅平台纷纷加入,官方也积极参与其中。值得注意的是,快手一年前推出的正版保护机制,让原创作者得以通过申诉将抄袭者的粉丝转移至自己的账号。过去一年,快手原创作者共找回7000多万粉丝,这一举措获得了短视频博主们的热烈响应。
4月23日,腾讯等多家视频平台联合500多位艺人发起倡议,呼吁公众账号运营者提升版权意识,遵循“先授权后使用”等原则,抵制影视剪辑视频内容。紧接着,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于慈珂于4月25日提出了版权“三板斧”,包括加大打击短视频侵权力度、完善版权投诉处理机制、鼓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加强自身建设。这些措施共同整治了盗版乱象。
国家电影局明确表示,将加强电影版权保护,打击「xx 分钟看电影」等短视频侵权行为,矛头直指二次创作。在相关部门的推进和头部平台的带领下,全国一夜之间下架了大量“盗版”视频。然而,打击盗版,就能真正保护正版吗?
二、打击盗版,并非等同于保护正版
大家是否还记得央视近期热播剧《觉醒年代》?虽然该剧制作精良,但起初并未引起广泛关注。然而,一些剧迷通过剪辑“安利”短片,让该剧播放量激增,从冷剧变成了热剧。然而,这种义务宣传的安利视频,也被打成了“盗版”,并被强制下线。即便原作者声称已获得央视授权,依然无法改变这一局面。
事实上,很多所谓的“盗版”视频并未抢占正版视频的流量,反而起到了正面宣传作用,推动正版视频流量增长。例如“X分钟看完一部电影”的视频,它们针对的是没有耐心观看完整影片的受众,与正版视频并无竞争关系。
短视频和长视频原本可以形成互利共赢的关系,但如今却陷入恶性竞争。另一方面,某些二次创作的作品质量远超原著,堪称“变废为宝”。例如,陈凯歌的《无极》上映后遭到观众炮轰,一位名为胡戈的“剪刀手”将《无极》的剧情重新剪辑,制作成短片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》,在网络上爆红,热度甚至超过原片。
因此,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对那些为作品倾注心血的人是不公平的。这种形式的打击盗版,背离了保护正版的初衷,甚至可能对某些正版造成伤害。
三、打击盗版,究竟在保护谁?
最后,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:打击盗版,究竟是在保护平台,还是保护作者?
我们并不排斥保护创作者的规定,但质疑创作者是否真正得到了保护。如果影视作品、小说、漫画等作品的收益权都归于创作者本人,那么打击短视频是在保护他们的利益。
然而,事实真的如此吗?一部影视作品中,除了明星导演外,其他为电影出品的贡献者,他们的收入有多少?有人可能会说,明星的流量和导演的名气是电影成功的关键。
那么,明星的“流量”又是从何而来?是营销团队、宣传策划以及众多从业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。然而,最终,这个“某某某明星”的品牌收益大多归于营销企业、经纪公司和明星本人。
真正的创作者,为各类娱乐产品付出劳动的人,他们的收入又是多少?与平均收入相比或许不少,但从整个团队收入中分得的比例又是多少?
另外,如何界定一部作品是否侵权?标准在哪?由谁说了算?如果平台说了算,他们可能会只留下对自己有利的视频,下架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视频。这样一来,创作者的平台就变成了他们单方面输出的舆论阵地。
创作自由何在?原创作者连剪个视频都如履薄冰,谈何文化输出?打击盗版虽简单,但保护正版却很难。或许我们应该思考,如何破坏与重建这一机制。
扫一扫关注我们